——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思想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十分关心湿地保护工作,并就湿地保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慎砍树、不填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指出,华北地区缺水问题本来就很严重,如果再不重视保护好涵养水源的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空间,再继续超采地下水,自然报复的力度会更大。他强调,要成片建设森林,恢复湿地。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水稀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涵养水源的生态空间大面积减少,盛水的盆越来越小,降水存不下、留不住。湿地、湖泊都是盛水的盆,具有涵养水量、蓄洪防涝、净化水质和空气的功能。
1990年到2000年,全国湿地减少5万多平方公里,近10年又减少3.4万平方公里。要实施湖泊湿地保护修复工程,采取硬措施,制止继续围垦占用湖泊湿地的行为,对有条件恢复的湖泊湿地要退耕还湖还湿。要统筹永定河、潮白河上下游用水,进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等对策,要考虑把白洋淀再恢复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湿地保护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阐述了湿地保护与维护我国淡水安全、物种安全、生态安全的紧密联系,深刻分析了我国湿地不断萎缩的严峻形势,科学提出了湿地保护与恢复应当坚持的理念和方法,为全国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站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积极恢复并扩大湿地面积,不断增强湿地多种服务功能,大力增进人民福祉。
湿地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湿地问题为什么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多的关注和重视呢?通过认真学习,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它独特的功能和巨大的作用决定的。第一,湿地关乎人类文明兴衰。湿地最主要的构成要素是水。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是人类以及所有生物存在的生命资源。正是有了湿地的养育与呵护,人类才能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生生不息。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湿地的变迁史。四大古文明都发源于水草丰美、生态良好的大河流域,许多人类文明也都随着湿地的破坏而消亡或转移。历史上,罗布泊是一个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牛马成群的生命绿洲。
公元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20世纪初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但是,由于塔里木河流域盲目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导致20世纪60年代断流,没有水源的罗布泊成为一个死湖,70年代最终干涸,周边胡杨林等植被迅速成片死亡,罗布泊很快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连成一体,成为著名的生命禁区。第二,湿地关乎自然生态平衡。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水、土壤和生物等要素之间,以及湿地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共同维护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发挥着多种生态功能。比如,由于湿地具有强大的维护生物多样性功能,湿地被誉为物种基因库,蕴藏着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许多海洋水生动物需要借助淡水湿地完成产卵并度过幼年期,许多迁徙鸟类依赖湿地完成其生命循环中的重要时段。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表明,我国湿地共分布有湿地植物4220种、脊椎动物2312种、鱼类1763种,是名副其实的生物超市物种摇篮。第三,湿地关乎淡水资源安全。湿地具有强大的蓄水功能。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我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立方米淡水,保存了全国96%的可利用淡水资源。
湿地具有强大的调水功能,可调节在时空上分配不均的降水,减少水旱灾害发生。近年来,我国洪涝灾害频发,雨洪资源大量流失,不是降雨量明显增多了,而是由于森林和湿地调水的功能减弱了,盛雨的水盆变小了,有水留不住了。全国雨洪利用率不足10%,每年直接流入大海的水量达1.6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国6200亿立方米用水量的2.6倍。
湿地还具有强大的净水功能。湿地像天然的过滤器,被广泛誉为地球之肾,据研究,1平方米湿地可以处理1个人产生的废水,全国湿地每年可净化水154亿吨。北京的试验表明,劣五类水质流经湿地后,可净化为三类以上水质。
第四,湿地关乎粮油食物供给。湿地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我国是淡水养殖大国,总产量居世界首位,2013年淡水养鱼产量达2635万吨,是人们获得动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湿地的调水蓄水功能在促进农田持续稳产高产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果三江平原湿地不复存在,水稻生产将缺少旱可供、涝可蓄的湿地的保护,东北粮仓将难以保住。如果长江中下游湿地消失,江南鱼米之乡也将不复存在。第五,湿地关乎应对气候变化。
占全球陆地总面积8.6%的湿地储存的碳总量约为7700亿吨,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35%。我国沼泽湿地碳储量达47亿吨,仅若尔盖湿地储存的泥炭就高达19亿吨,平均每公顷碳储量约4130吨。同时,湿地既是碳汇,又是碳源,破坏1公顷若尔盖那样的湿地,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可达1.5万吨。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排在全球第一位,而且还没有达到排放峰值,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国际国内压力。
加强湿地保护,充分发挥湿地的特殊作用,已经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湿地保护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湿地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对湿地的围垦、基建占用、污染、过度捕捞和采集、过度放牧等多种威胁仍然十分严重,已远远超出了湿地生态系统自身的承载能力,湿地生态系统已不堪重负。湿地面积萎缩、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衰退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第一,湿地严重萎缩。历史上,我国湿地资源十分丰富,八百里洞庭等湿地盛景在史书上多有记载,但现在大多已经风光不再。洞庭湖面积曾达6000平方公里,现在只有2800平方公里。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又减少了477个,千湖之省正在消失。据统计,过去60多年,我国滨海湿地累计丧失119万公顷,占全国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0%。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湖泊消失了1000多个,减少蓄水350亿立方米。
1990年到2000年,全国湿地减少500多万公顷,近10年又减少近340万公顷。黑龙江三江平原的自然湿地由解放初的500万公顷减少到91万公顷,减少了约82%。全国水利普查公报显示,全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由上世纪90年代的约5万多条减少到现在的约2.3万条,减少了一半以上。
北京市的永定河,已断流30多年,早就失去了饮用水源地的功能,目前每年还要人工补充1.3亿立方米水,让北京段恢复流水。有的专家说,如果永定河不断流、不污染,也许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不需要了。北京的湿地从20世纪50年代的2568平方公里,退化到目前的526平方公里,永定河已经断流30多年。
河北95%以上的河流出现断流,湿地面积大幅度萎缩。号称华北之肾的著名湿地白洋淀,从20世纪60年代的近1000平方公里,萎缩到目前的200多平方公里。
第二,湿地严重破碎化。大规模的无序开发建设,造成湿地破碎化,许多湿地成为生态孤岛,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湿地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能力明显下降。长江中下游原有100多个通江湖泊,现在只剩下洞庭湖、鄱阳湖2个,导致河流、湖泊的防洪蓄洪能力大大降低,多次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若尔盖湿地是黄河重要的补水区,黄河在枯水期流经该区域后,流量增加近40%。自20世纪60年代起,为扩大草场面积,当地对泥炭沼泽进行了大规模开沟排水,仅若尔盖县就有约10万公顷的沼泽地被排干水分,造成湿地碎片化,甚至严重沙化,降低了湿地涵养水源的功能,成为黄河水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湿地功能严重退化。根据《201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十大流域中,黄河、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五大流域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有的流域污染比较严重,四至五类、劣五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20.9%和10.2%。
调查显示,全国2/3以上的湖泊受到氮、磷等物质的污染,10%的湖泊富营养化污染严重,富营养化面积扩大了60倍。黑龙江兴凯湖国际重要湿地,每年约有7000吨化肥通过地表径流入湖,湖泊不断富营养化,近年来水质由二类以上降至四类,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在我国东南沿海,许多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已处于濒危状态。第四,湿地物种减少。由于湿地破碎化和严重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无论是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汉湖群等湿地集中连片分布的区域,还是小型河流和湖泊分布区域,随着湿地的不断消失和退化,历史上棒打狍子瓢舀鱼、晚上归来鱼满仓的景象已难再现。两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对比表明,仅从湿地鸟类资源变化情况看,全国记录到的鸟类种类由271种减少到231种,有超过一半的鸟类种群数量明显减少。
分布于长江的白鳍豚已处于功能性灭绝状态。洪湖湿地鱼类由20世纪50年代的100多种减少到50多种。北京地区湿地鱼类已由原来的80多种减少到不足10种。切实承担起保护和恢复湿地的历史重任根据国务院2008年批准的三定方案,国家林业局对内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全国湿地保护工作,对外负责组织、协调有关国际湿地公约的履约工作。
近年来,我们制定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长期规划和分阶段实施规划,建立完善了湿地补贴政策,投入从十一五期间年均3亿元增加到2014年约20亿元,出台了第一部国家层面的湿地保护部门规章《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已有20个省份制定了省级湿地保护条例,我国湿地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湿地面积达536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58%。其中,自然湿地4667万公顷,占全国湿地的87.08%。全国有国际重要湿地46处、湿地自然保护区577个、湿地公园723个。
全国湿地保护面积达2324万公顷,湿地保护率为43.51%。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严格保护自然湿地,科学修复退化湿地,努力提升湿地保护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力争到2020年,全国湿地保有量达到8亿亩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0%。第一,完善湿地保护空间规划。要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长期规划,制定有针对性的分阶段实施规划,并抓好规划和投资落实。重点加强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以及滨海湿地、高原湿地、鸟类迁飞网络和跨流域、跨区域湿地的保护与监管,全面提升湿地保护水平,不断满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对湿地资源的多样化需求。
第二,严守湿地红线。目前,我国湿地率远低于8.6%的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湿地0.6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5,每年还减少约500万亩湿地。如果这种状况不尽快改变,我国湿地资源将会越来越少。
《国家林业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划定了全国湿地保有量不少于8亿亩的湿地保护红线。我们将把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饮用水源地、鸟类迁飞路线等区域的湿地全部纳入保护范围,采取最严格的保护措施,着力保护其原生状态,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要严厉打击破坏湿地的行为,减少湿地盲目开垦和改造,确保湿地资源总量不减少。
第三,健全湿地保护制度。健全湿地保护公共投入政策,加大湿地保护投入力度。
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湿地保护,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拓宽湿地保护资金来源。组织实施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推进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调动相关利益群体保护湿地的积极性。
加强协调沟通,争取国家尽快出台湿地保护条例,同时指导地方继续加强湿地立法工作。研究建立湿地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健全谁破坏、谁付费、谁修复的制度,制定湿地生态系统损害鉴定评估办法和损害赔偿标准。
建立湿地保护考核奖惩制度,把湿地保护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落实地方政府保护责任。第四,实施湿地恢复重大工程。规划实施一批新的国家湿地恢复工程。把扩大湿地面积作为湿地恢复的重点,积极推进退耕还湿、退田还湖,恢复沼泽、河流、湖泊等湿地的健康。
科学修复湿地生态功能,把污染治理、有害生物防治和湿地恢复结合起来,工程建设中注意保护湿地原生状态,防止自然湿地人工化。把湿地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巩固并扩大城市湿地率,真正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推进流域和区域湿地统一保护和修复,扩大京津平原等区域湿地面积。开展泥炭沼泽和红树林等湿地的恢复,增强湿地的储碳固碳功能,减缓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争取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动权,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展示良好的国家形象。
积极恢复并扩大湿地面积,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十三亿国人共同的梦想。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谋划,抓住重点,完善制度,扎扎实实推进湿地恢复,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
本文来源:bob半岛官网-www.onsalemarkets.com
Copyright © 2003-2023 www.onsalemarkets.com. bob半岛官网科技 版权所有 ICP备60763049号-9 XML地图 网站模板